前言
对我而言,文字是一种将自己内心情绪和感受以具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工具,因此每当遇到生活中一个个的“节点”的时候,我都会想要用文字来记录下来。断断续续坚持了3年的保研之路应该是一件值得记录的事情。
这一次我没有选择像2年前考完插班生那会发朋友圈,而是选择在个人的博客记录下来,除了不想有炫耀之嫌,更是因为不想对考研的朋友造成影响,十月是一个放弃的高峰期。如果这篇博客能有幸被某个熟人看见,应该也是跨年时我发完年终总结,贴上我博客链接之后的事了
流水账历程
大一
在大一的时候我应该是有强烈的保研梦的,因为我自认为考砸了30-40分才会来这个学校,而就那时的我接触到的信息,我所认知到的能改变现状的方法,一个是“插班生”,一个是保研 (在这么弱的学校不当第一拿保研资格还有天理吗?)
而后来的结果也很众所周知了,转专业以0.002的绩点之差无缘计算机,插班生以数学的六分之差宣告我267天备考之旅的结束。
唯一的收获,可能就只有因为备考带来的高数上下的满绩了吧。
大二
大二其实没有特别关注过保研的事情,因为觉得自己分流后是专业第二, 稳一稳怎么都能有保研名额的,转而投身算法竞赛,沉浸于ACM的世界。
不过在十月份的时候,在校XCPC群见识到了大佬的存在,应该是把我从“做题家”拉出来的第一个契机。
大三
在大三那年,学校的保研政策迎来了重大的变化,由以前的两条赛道(纯绩点,纯科创)合并为了一条路,绩点占比70%,科创成果20%,综测10%。这一变化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我并不喜欢自己所在的专业,因此一直在为计算机的比赛做训练,而同专业绩点在前列的其他人是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比赛的。
每10分科创分可以约等于0.115的绩点,A类国一是100分,国二是80分,20分就是0.23了,因此,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其实已经准备开香槟了(? 因为我不认为我们专业绩点前列的人在零基础的情况下能在一年的时间内速成一个国一,并且团队赛还涉及到组内分数分配的问题(后来才知道是可以不按照文件的分配方式分配的),我认为他们不可能比得过我的既是个人赛又是稳拿国一的蓝桥杯的。
也就是说,我保不上研=专业里同时有两个绩点比我高同时还都能拿国一的人,在那时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后来被很很打脸了)
但,也就是在这一年,我第一次对是否保研,产生了强烈的动摇。
因为ACM的关系,我认识到了很多其他学校优秀的人,也有很多行业内的大佬级别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聊天我得知了22年秋招的现状 (寒冬),击碎了我对计算机行业现状的幻想和对高学历的滤镜。
我开始犹豫,我是否真的需要这一个研究生学历。
同时,计算机与自动化双修的学法也渐渐地力不从心起来,我的绩点被后面的人赶上而我却无能为力,因为我实在无法将分配在计算机上面精力割舍到我本来的专业上面。我只能做好另一手准备:秋招。
很多人都来问过我为什么不去选择考研,其实表层原因很简单:大一我已经备考过一年的插班生了,我不想大三再做一年题,这样我的大学时光将会有一半都是在做题中度过。
深层原因,除了上面的那张图,还有就是客观来讲
- 考研是存在风险的,一个是能不能考上的风险,另一个考什么水平的风险。同时外部环境:现在学历歧视越来越严重,我现在被歧视双非本科,三年后很有可能歧视本科是双非;
- 另一方面经济形势,三年后的就业市场状态是完全未知的,2020年读研究生的那一批人几乎不会有人能料想到2022年秋招的惨状。
也就是说考研要首先保证能考上(考不上只能零基础春招或二战),其次要保证考上的学校title有用(没用等于晚出生三年罢了),最后还需要保证三年的提升能跟得上互联网行业紧缩的速度。量化一点来说就是需要保证考研上岸的收益能够抵消(考不上+行业紧缩)的debuff,而根据我们学校每年的上岸率和我观察到的行业紧缩的速度来看,这个期望显然不是正值。
大三下学期的因病住院和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使我当学期的绩点达到了六学期最低的水平,同时我们专业出现了两个国一的奖项,我无法保研的事情几乎已经是确定的事了。我于是开始安心准备秋招。
然而保研名额突增,把我和我们专业后面两个都给囊括进去了。一番纠结和询问了很多大佬的意见之后,我最终还是选择了保研。
保研和秋招的选择
回顾一下整个经历,在保研这条路上,我的心路历程大概如下:必须得保 → 好像稳了 → 开香槟了 → 唉 秋招吧 → 居然能保。
至于为什么最终在就业和保研里选择了后者,一是从上文的计量方式来说,保研显然没有(考不上+title弱)的debuff,这样一来期望就仍有变为正值的可能(取决于行业紧缩速度)。二是似乎是因为在别人开导下,我发现我喜欢的是“计算机”本身,而不是计算机所带来的附加利益(高薪,大厂等),计算机之所以被称为“宇宙机”,是因为前几年互联网红利期带来的高薪且低门槛的岗位。由此造成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的转码热潮,我扪心自问,我是其中一员吗?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读研就刚好能给我三年的时间,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我真正喜欢的领域里。
当然这只是一个角度,如果我保研失败,我大概就会大谈互联网行业现状,谈行业紧缩,谈研究生三年读出来可能被本科就业的同学面试等等。这样看来,人是很难不被主观情绪影响的。对我而言,两种人生都很难具体地计量孰优孰劣,这种问题大多都是零和博弈,选择了其中一种,意味着另一种未选择的人生从此只能出现在理想中了。我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让自己去美化那条未选择的道路。
写在最后
我的整个大学求学之路曲折而漫长,其中的酸甜苦辣无法以我浅显的文字全部抒发出来,而双修计算机和本专业的个中滋味则更是只有我自己能体会。在年初住院和因为一些偶然造成的绩点下滑时,我似乎的确感受到了命运的存在,在比赛中失误和知道本专业有两个人国一的时候更是如此。那时我就在想,既然运气都这样了,那似乎我也只能坦然接受我无法回避的命运了。
我卷吗?我三年中应该从来没有十分认真的学过课内课程(实在提不起兴趣),现有的绩点全是靠期末前一周的冲刺得来的。我在KTV通宵过数次,上课几乎一直在玩手机,三年内打了2000h的游戏,有时甚至在考前三天仍在不慌不忙地玩塞尔达。
我躺吗?三年里我也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周末,没有体验过任何一个完整的假期,因为在没有课内压力的时候对我而言是仅有的机会来充实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和刷算法题,好使自己能赶上计算机科班的人的理论知识,好使自己的竞赛水平再提升一点点。
而让我这样不上不下的人最终能跨保计算机成功,也许也是一种命运的捉弄吧。
记得高中的时候看过一句鸡汤
命是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词
当时的我,并没有觉得这句话有什么不对,相反将其视作勉励自己的支柱之一,努力使自己不成为用“命”当借口的弱者。
但实际上不是的,这句话忽略了客观上不平等对人们命运的影响。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种族、性别等因素都会对个人的机会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将一切归结为个人努力忽略了这些结构性的不平等。成功和失败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就我自身的体会来看,选择和运气显然是远大于个人努力,而并非句子里这样轻飘飘的就能带过的。因此,我不敢有半分自傲,因为我知道我能保上的因素中,选择和运气占据了绝大部分。
我似乎终于获得了功利意义,或者说成功学意义上的成功,然而从我自己或真正了解我情况的人来看,我其实是在秋招碰壁的情况下“被迫”保研的,这样匆忙的选择最终会在三年后,当我结束求学生涯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导向什么样结局呢。
我是那中了举人的范进,你看我应有几分的欢欣
我是那疯了几分的范进,我的人生有几分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