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2023年终总结

2023年终总结

能连续四年都坚持把这个看起来十分矫情又没人看的年终总结坚持下来,说实话我自己也很惊讶。但转念想想,也许是因为我用文字将自己无处安放的表达欲抒发了出来,将内心的感受记录了下来,我才能切实地感受到:“These are the moments I felt most aware of being alive.”

回顾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翻看以前的总结时,总是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而同时也能用现有的经历回答过去的自己提出的问题。

刚入学时的我,对我的高考成绩有着不小的遗憾,或许是出于体面,或许是出于期盼,第一年的我,满怀希冀地写道“虽然学校没有那么好,但其仍是我努力的平台”。但站在今天的视角回看,似乎我没有一项成就是真的通过学校这个平台本身努力得到的。我如果真的在海大这个平台的评价体系下不懈努力地卷绩点,评优秀的话,现在应该早已放弃了遥不可及的计算机梦想了。

考完插班生的那年,大概是出于面子,不想承认由于我对高考耿耿于怀做出的选择,导致了我浪费了接近三百天的光阴追逐了一个不可达的幻影。我只是隐晦地提及了我的后悔,并安慰自己“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人”但其后的无数个日夜我都会回想,如果我大一就认识了acm集训队开始训练的话,我的大学轨迹仍会是现在这样吗?是的,我十分后悔在大一选择了考取插班生。

类似的感想还有数学建模和挑战杯等,不过就不多评价了。这样的体验总是很有趣,能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感受就说明自己确实地在向前迈步。

贯穿我今年一年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应该是 “保研”,但其实,无论我想或不想,它应该是贯穿了我几乎整个的大学生活。

大一

在大一的时候我应该是有强烈的保研梦的,因为我自认为考砸了30-40分才会来这个学校,而就那时的我接触到的信息,我所认知到的能改变现状的方法,一个是“插班生”,一个是保研 (在这么弱的学校不当第一拿保研资格还有天理吗?)

查到成绩后与朋友的聊天

而后来的结果也很众所周知了,转专业以0.002的绩点之差无缘计算机,插班生以数学的六分之差宣告我267天备考之旅的结束。

唯一的收获,可能就只有因为备考带来的高数上下的满绩了吧。

大二

大二其实没有特别关注过保研的事情,因为觉得自己分流后是专业第二, 稳一稳怎么都能有保研名额的,转而投身算法竞赛,沉浸于ACM的世界。

不过在十月份的时候,在校ACM群见识到了保研中科院大佬的存在,还记得那时候他们的聊天我几乎一句也看不懂,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学算法和工程技术。现在想来,也许这里就是把我从海大的评价体系中解放出来和让我抛弃学生思维的第一个契机吧。

因为无论是当时ACM的学生教练还是那位靠工程技术保研中科院的大佬,他们的共性都是不在乎综测的多寡与绩点的好坏唯看对自己的真实学术水平和能力积累有无帮助。 我一直以来视为唯一出路的保研在他们眼里似乎只是一个次优的可选项。而这样的人,却几乎都在海大的固有评价体系里无法得到认可,有的甚至寸步难行。我对此感到十分失望却又无可奈何。

大三

在大三那年,学校的保研政策迎来了重大的变化,由以前的两条赛道(纯绩点,纯科创)合并为了一条路,绩点占比70%,科创成果20%,综测10%。这一变化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据我所知,同专业绩点在前列的其他人是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比赛的。

每10分科创分可以约等于0.115的绩点,A类国一是100分,国二是80分,20分就是0.23了,因此,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其实已经准备开香槟了(?

因为我不认为我们专业绩点前列的人在零基础的情况下能在一年的时间内速成一个国一,并且他们打的团队赛还涉及到组内分数分配的问题 (后来才知道是可以不按照文件的分配方式分配的) ,我认为他们不可能比得过我的个人赛 + 国一的。

专业往年一般是2个名额,也就是说,我保不上研=专业里同时有两个绩点比我高同时还都能拿国一的人,在那时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后来被很很打脸了)

但,也就是在这一年,我第一次对是否保研,产生了强烈的动摇。

因为ACM的关系,我认识到了很多其他学校优秀的人,也有很多行业内的大佬级别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聊天我得知了22年秋招的现状 (寒冬),让我对以前计算机行业现状的幻想破灭的同时,也彻底击碎了我一直以来对高学历的滤镜。

牛客截图

我开始犹豫,我是否真的需要这一个研究生学历。

同时,自己对以绩点至上的评价体系的失望 + 对于是否读研的犹豫,迫使我尽快做好另一手准备:秋招

很多人都来问过我为什么不去选择考研(甚至字节一面的面试官也问过),其实表层原因很简单:大一我已经备考过一年的插班生了,我不想大三再做一年题,这样我的大学时光将会有一半都是在做题中度过

深层原因,除了上面的那张图,还有就是客观来讲

  1. 考研是存在风险的,一个是能不能考上的风险,另一个考什么水平的风险。同时外部环境:现在学历歧视越来越严重,我现在被歧视双非本科,三年后很有可能歧视本科是双非;
  2. 另一方面经济形势,三年后的就业市场状态是完全未知的,2020年读研究生的那一批人几乎不会有人能料想到2022年秋招的惨状。

也就是说考研要首先保证能考上(考不上只能零基础春招或二战),其次要保证考上的学校title有用(没用等于晚出生三年罢了),最后还需要保证三年的提升能跟得上互联网行业紧缩的速度。量化一点的语言来说就是需要保证考研上岸的收益能够抵消(考不上+行业紧缩)的debuff,而根据我对自己做题毅力的评价和我观察到的行业紧缩的速度来看,这个期望显然不是正值

大三下学期的因病住院和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使我当学期的绩点达到了六学期最低的水平,同时我们专业真的出现了两个国一的奖项,我无法保研的事情几乎已经是确定的事了。我于是开始安心准备秋招。

九月份的时候,我的综合排名不出意外地排在了第三,按照往年的名额应该是无了,但今年似乎抢到了全学院竞争的名额。纠结了很久,询问了很多大佬的意见,我最终还是选择了读研。

读研和秋招的选择

在拿到资格的第二天,我拿到了之前面试过的某家小厂的offer call,开出的薪资虽然在现在的我看来不算高,但却也是我在上大学之前不敢想过的水平。可以说,2023年的9月下旬,是我至今为止的21年时光里最为纠结和痛苦的时段。

至于为什么最终在就业和读研里选择了后者,

一是从上文的计量方式来说,保研显然没有(考不上+title弱)的debuff,这样一来期望就仍有变为正值的可能(取决于行业紧缩速度)。

二是似乎是因为在别人开导下,我发现我喜欢的是“计算机”本身,而不是计算机所带来的附加利益(高薪,大厂等),计算机之所以被称为“宇宙机”,是因为前几年互联网红利期带来的高薪且低门槛的岗位。由此造成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的转码热潮,我扪心自问,我是其中一员吗?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自认为是一个物欲水平不高的人,单纯的高薪比起要付出的努力不足以支撑我本科三年间双修的动力。回想起我喜欢计算机的原因,也许最初就来自于影视作品中键盘敲得飞快的“黑客们”,憧憬着成为这样的人,这样简单的原因,对于我来说就足以成为我努力的动力了。

读研也刚好能给我三年的时间,使我第一次能够全身心投入我真正喜欢的领域里。

大佬1

大佬2

当然这只是一个角度,如果我保研失败,我大概就会大谈互联网行业现状,谈进入工业界才能学到真东西,谈研究生三年读出来可能被本科就业的同学面试等等。这样看来,人是很难不被主观情绪影响的。对我而言,两种人生都很难具体地计量孰优孰劣,这种问题大多都有点类似零和博弈,选择了其中一种,意味着另一种未选择的人生从此只能出现在理想中了。我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让自己去美化那条未选择的道路。

生活

其实就今年一年来说,我还是算过得蛮不错的。除开4-5月份找暑期实习焦虑了2个月,8-9月秋招焦虑和忙碌了2个月(几乎每周都是十多场的笔试/面试),剩下8个月的时间都过得很充实 (摆烂)

  • 寒假的时候天天跟群友欢乐鹅鸭杀和玩acm主题你画我猜,某次有个树状数组的很形象的图我猜成分治了(学的时候真没看过示意图

  • 3月份的ec-final的时候算是上半年最开心的一个点,是竞赛生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打线下赛,跟群友面基合照,平时群里聊天吹水最多的到了线下反而十分腼腆(乐)。见到了数量众多的大佬,跟江莉合了影,要到了杜老师的签名,还听到了杜老师大展歌喉hhh,唯一有点可惜的是大家玩的太开心了到最后困得各回各家了,na姐之后想起没有大合照一下,毕竟或许很多人以后不再有机会参加这样的盛筵了。

  • 5月份去了cp29,可惜只抢到了第二天的票,很多摊位的物料和比较想买的东西都没有了。。一天走了3w步,纯纯的二次元军训

  • 下半年生活方面整体比较平淡,12月跟川哥在三亚爽玩了4天,还第一次体验了下潜水。感想是大海真蓝,海鲜真好吃,以及在海南的东北人真的好多(

海边日落

  • 七月底去ChinaJoy玩了,感受是一届比一届拉了,今年大厂商就来了个索尼,PS5展台排队人还是挺多的,可惜抽奖就抽到了个PS5口罩,排我前面那个人抽了个键盘给我馋疯了。动物派对的展台排了里三层外三层,一问才知道原来游戏胜利了送个封面图里的那个柯基大公仔,我本来是有点想要的,看了下人比索尼展台的都多就润了。。。

  • 没课了之后去看了RADWIMPS的演唱会,蹭实验室的千兆网抢到的票。在场外拿无料的时候有一家面馆在外放各种RADWIMPS的歌,大家也就跟着一直从Tummy唱到前前前世,氛围十分棒。演唱会的体验也很好,最后的encore环节,全场的人都在一起唱歌(虽然每个区参差不齐),也算是今年非常难忘的体验了。

  • 看了下steam的年度回顾才发现今年游戏玩的挺多的(摆烂铁证),艾尔登法环神中神,第一周目就已经玩了150小时了,把不怎么玩游戏的室友带入法环坑之后现在天天在那真香。

xx,启动!

  • 10月份的时候由于不甘心唱日文歌的时候只能当罗马音战士,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今年通过N2,嗯…结果背了两天就忘了,每周只有在看月曜的时候安慰自己是在学日语(

  • 年底抽空把高中那会没看完的《堂吉诃德》给看完了,主人公很“中二”,高中时期的我对其很是感同身受。但以现在的视角重新认真地把这本书看完之后,感悟还是挺多的。

  • 到北方之后发现气候是真的挺干燥的,刚到的那一周鼻血几乎没停过,地上的积雪两周都没化,给了南方孩子极大的震撼。

  • 暑期实习的时候算是在家里remote,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实习了一个月发现学不到什么东西钱也不多就跑路了。到百京实习之后,虽然好像学的也不多,但好歹每天算是正经到工位写代码了,给的也比暑实的多很多,能自己租房的同时还能不用家里给生活费了,算是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吧。

今年份的有感而发

成败的因素

我的整个大学求学之路曲折而漫长,其中的酸甜苦辣无法以我浅显的文字全部抒发出来,而双修计算机和本专业的个中滋味则更是只有我自己能体会。

记得高中的时候看过一句鸡汤

命是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词

当时的我,并没有觉得这句话有什么不对,相反将其视作勉励自己的支柱之一,努力使自己不成为用“命”当借口的弱者。

但实际上不是的,这句话忽略了客观上不平等对人们命运的影响。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种族、性别等因素都会对个人的机会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将一切归结为个人努力忽略了这些结构性的不平等。成功和失败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就我自身的体会来看,选择和运气显然是远大于个人努力,而并非句子里这样轻飘飘的就能带过的。

什么是有用的

在高一的时候,语文课讲到荆轲刺秦王的部分,在讨论课后题的环节,我曾经提出的观点是“荆轲不考虑失败的后果,因此我认为他是莽夫”,但其实这样的观点以片面成败的角度夸大了功利的意义。这个话题可以延展到究竟什么算是成功,什么算是有用?我个人认为,这才是在所谓的“追求成功”之前,真正需要想清楚的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经常有学弟跑来问我到底怎么学比较好,学什么才比较“有用”,在C++群里也经常有大一的同学问学什么比较好。

在我大学的前两年,我很多时候都在想学什么有用,参加什么比赛有用,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有用。这样的思想成了我自己的禁锢,也带来了大量的焦虑。但后来发现,我一开始凭兴趣做的那些以为无用小项目和小玩具反而在秋招和去学校面试时成为了简历上的亮点,成为了有用的东西。“灵魂的渴望是命运的先知”,这是我写在tss上的标语,也是我真正想要给大家的建议。与其为思考“有用”而焦虑,不如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我觉得,当真正思考清楚了自己对哪个领域有着热爱,有着渴望,有着能为之不懈追求的自驱力,答案也就自然地浮出水面了。

堂吉诃德拥有不可动摇的信仰,他坚决相信,超越了他自身的存在,还有永恒的,普遍的,不变的东西;这些东西须一片至诚地努力争取,方才能够获得。在他,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尾声

我有一部从高中开始就印象很深的电影《无问西东》,有些人认为它是有些用力过猛的浓鸡汤。但对我来说,其中充斥的理想主义却实实在在打动着我。在不同的年代,这些年轻人都不约而同地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所以他们看上去能够那么平和,从容且坚定。

初中周末补课的时候,回家总是一个人坐公交车,刚上车的时候人挤人,到了最后天色渐渐变暗,车厢里也只有我和斑驳的影子了。想着怎么也提升不上去的数学,心中总是有股烦躁。

现在从软件所的门口出来等公交的时候,望着仍没化完的积雪和来去的车辆,却没有了对未来的焦虑,我知道,我今天的事情已经做完了,当下我唯一需要关心的只有今天的晚饭。

希望我永远不要停止对生命意义和对真实自我的探索。

好像不知不觉流水账记得太多了,最后就祝大家新的一年开开心心,万事顺利吧。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最后更新于 Jan 01, 2024 09:42 C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