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随笔
前言
这篇文章本来是打算在毕业典礼后回到家那天就打算写的,但是因为一些原因 (其实实习也不忙,主要是懒),一直拖到现在才写。不知不觉就已经拖了一个月了,我不算是一个长时间感性的人,因此要乘着心中的感想仍然热烈,用最后一点余温抓紧将心中所想写下来。
学
作为一个非科班的cs学生,可以说我大学四年对cs领域的学习都是很艰难的,我的方式是通过打acm。虽然由于入门时间和自己训练不足的原因并没有很好的成绩,但是我至今豆无比庆幸我在大一下学期排队的那个中午,杜老师将我拉进校acm群的那个时刻。
其实在开学前我就已经找到过计算机的辅导员,询问他能否将我拉进计算机的系群,这样我能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的知识。理所当然地,我被拒绝了。
为了学到我喜欢的领域的知识,我的大学前三年可以说是没有度过一个完整的假期,没有享受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因为课内知识和计算机不能说是完全无关,但是是毫无关系。并且加入集训队也要求着我必须保持训练量来提升能力。
人的认知是螺旋上升的,由于从小受的教育和周围的环境使然,让我一直有着较为强烈的学历滤镜,认为学校教的东西一定都是有用的。对于大部分专业来说,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对于计算机等工科专业来说,我认为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一是因为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学校教的东西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因为计算机这个领域的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学来获得的,而且自学的效率往往比学校教的要高。
这样的想法在我看了胡津铭的回答和一篇C++博客后更是深以为然(虽然这时我已经大四,只可惜没有在我做题滤镜最重的时候看到这两篇文章)
而我这样的想法在我和我身边的很多人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平时上课不会听课,但是自己会用课余时间认真用自己的方式学公开课刷lab的人,在近两年的计算机寒冬中抓住了最后一点的火苗,都找到了心仪的大厂工作。
在上课专注于课本知识,期末周盯着考来考去了几十年都没有变化的原题复习,不在乎自身计算机能力的高低,唯看GPA的多寡,在应届秋招时,几乎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最后只能选择保研/考研/考公,继续追逐下一个用做题作为标准的海洋。
活
上面的内容很多已经在23年的年终总结提过了,这篇文章写的目的主要是想写一下在学习之外,我在大学中学到的东西。
很幸运的是,我分到了529寝室,没有短视频里说的宿舍矛盾(四年里只吵过一次架),没有人是自私鬼,没有人会咄咄逼人,没有人会不考虑他人感受。大家都很会开玩笑,也都很开的起玩笑,我很享受这种氛围。在大一时,我们每周都会去海馨二楼点一份烤鱼分而食之,每天早中晚的饭也全是一起吃。当然后来大家有的交了女朋友,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节奏,也就再也没有一起吃过了。五月回校毕业答辩的时候,没有人想起再去吃一次烤鱼,这也是我的遗憾之一。
我们都会打篮球,都会打游戏,打游戏的爱好也相似(都是玩pc游戏,不会出现一半手游一半端游的情况),周末晚上或考试前,我们会一起玩求生之路,那是无限惬意的时光。我对往后的人生是否还能遇到这么合拍的人心存疑虑。
人是群居性动物,生来便具有社会属性。
由于上课方式的特殊性,这也就决定了认识朋友的方式的限制。换句话说,如果不主动社交,那其实在大学里的社交圈可以窄到只认识宿舍的室友,班级的概念被弱化,我在大二疫情期间才将班里的人名和脸一一对上。
我本来也应如此,但由于比赛的关系,我认识了全国各地学校的acm选手,大家志同道合,他们风趣又强大。在秋招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也是将我从做题家思维拉出来的重要帮手。
因为室友的关系,我的娱乐生活也变得十分丰富,不再只是个会窝在凳子里打游戏,有时跑跑步的宅男。我认识了很多本来我的交际圈完全不会遇见的人,知道了怎么调整穿搭,如何做形象改造,知道ktv时大家会玩什么酒桌游戏,知道了海底捞原来能开到很晚很晚,拓宽了一个我以前从没有见过的世界。
五月回校后,像是抓紧此生最后的机会似的,我找了很多人约饭,将以前在学校周围吃过的没吃过的店几乎全探了一遍,当然与渐渐干瘪的钱包形成对比的是小肚腩的增加。
我们去了云南当作我们最后的毕业旅行(很可惜有个室友临时因故没去成),享受着还有彼此在身边的最后一点时光。
结语
其实在刚开始有写这篇文章的想法的时候还是才思泉涌的,但真在过了一个月后的今天,才发现自己颇有点江郎才尽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确实离毕业典礼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月,当时的心情难以全部回忆起来,二是可能真是因为近几年全专注在技术的提升上,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或许还没以前高中一学期多,肚里的墨汁已干涸,取而代之的是拉丁文字组成的一行又一行的代码。
我跟室友的关系很要好,说再见时反而没有那么多离愁别绪,因为大家之后几年待的地方还算接近,总会有机会再见面的。
反倒是在我们这层楼的人在毕业答辩后就马上收拾好东西走人时,看着我同样熟识的人提着行李箱,背着大包小包,他们跟我告别。行李箱的万向轮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地砖缝隙,发出咔咔的响声。我看着他们的背影,用力将这份模样刻在记忆里,因为我知道
“这也许是我们此生最后一次见面了”
完。